10月17日,全球資產市場呈現顯著分化格局。被稱作“數字黃金”的比特幣當日盤中震盪調整,據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即時數據顯示,其單日跌幅1.9%,報108550美元;而傳統避險資產黃金則延續強勢,在前一日倫敦金現觸及4226.06美元/盎司高位後,17日繼續走高。這一走勢差異被業內解讀為兩類資產價值定位的進一步確認信號。
比特幣此次回調受多重因素驅動。從資金面看,美國現貨比特幣ETF在10月前兩周累計淨流入超35億美元,不過短期獲利盤了結加劇了市場波動,17日盤中3.2%的振幅再次凸顯其風險資產屬性。
黃金的強勢則延續了年內上行趨勢,其背後是多重邏輯的深度支撐:短期層面,中東局勢緊張、歐洲邊境危機等地緣政治風險持續發酵,推動避險資金持續湧入;中期維度,CME“美聯儲觀察”數據顯示,市場對年底降息存在較高預期,實際利率下行顯著降低黃金持有成本;長期來看,全球央行購金潮構築結構性支撐,IMF與世界黃金協會報告顯示,全球黃金儲備規模較此前顯著提升。
值得關注的是,兩類資產的定價邏輯與功能定位差異正進一步明晰。黃金定價已呈現從商品屬性向貨幣屬性傾斜的趨勢,當前美元在全球儲備中的占比降至55%左右,為2010年以來15年低點,黃金逐漸成為對沖美元信用風險的核心資產。而比特幣仍面臨定位與監管挑戰,G20央行數字貨幣工作組公開觀點指出,其“暫不具備儲備資產核心屬性,流動性不確定性仍對避險功能形成制約”。
隨著全球貨幣體系重構進程推進,傳統避險資產與數字資產的功能邊界正被重新定義。
重要聲明:上述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本文出自百利好,轉載請注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