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25日,全球铜市场因印尼格拉斯伯格(Grasberg)铜矿的突发矿难而剧烈震动。沪铜主力合约日内涨幅超3%,突破8.2万元/吨关口;伦敦金属交易所(LME)铜价一度飙升至10364美元/吨,创下数月新高。
这场危机的直接导火索,是9月8日发生在自由港麦克莫兰公司印尼子公司的Grasberg矿山的泥石流事故。但市场之所以在9月24日至25日期间才出现剧烈反应,关键在于公司在此期间正式宣布该矿停产并启动“不可抗力”条款,同时披露了远超市场早期评估的长期影响。该公司预计最早要到2027年才能恢复事故前的生产水平,2026年铜金产量较此前预期下降约35%。
Grasberg铜矿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举足轻重,年产能约60万吨,占全球铜矿供应量的3%。此次长期停产无疑使本就偏紧的全球铜精矿供应形势雪上加霜。高盛分析师将此次事件定性为“黑天鹅”,预计未来12至15个月内将造成约50万吨的铜供应损失。
除了突发事件的冲击,铜市的基本面也为价格上涨提供了支撑。全球铜精矿供应持续偏紧,进口铜精矿加工费已处于极低水平。与此同时,需求侧则展现出新的亮点,人工智能数据中心、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对铜的需求持续增长。此外,美联储的降息政策也增强了铜等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,吸引了更多资金关注。
市场分析认为,核心矿山的供应中断事件暴露了铜矿端的脆弱性,可能改变市场中长期的供需平衡预期。格拉斯伯格矿难潜在修复周期可能长达两年,将对全球铜市产生持续性实质影响。瑞银等机构已上调2026年铜价预测至10582美元/吨,认为2026-2027年供需缺口将扩大。
在绿色能源转型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需求支撑下,此次“黑天鹅”事件可能只是铜价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的开始。
重要声明:上述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本文出自百利好,转载请注明。